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建设基础
1.行业和区域背景分析 主要是本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背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本专业高职教育的要求
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含数量需求,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3.专业建设基础 目前校企合作基础、师资力量、实践条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现状、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专业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可以融合在一起,也可分别撰写;包括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条件、社会服务等。
专业建设目标要有量化指标和质量要求。须可实施、可监测。
三、专业建设内容
在以下各方面建设内容中,最好附相关建设进度表,拟订分阶段的建设任务。
(一)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组织与运行机制建设
在校企合作机制之下,完善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要成员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组织和运行机制。具体合作内容要体现在以下专业建设内容各个方面。
(二)学生培养规模和专业方向设计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描述:三年的培养过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具有工作过程特征)的课程体系。
(四)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模式不再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应是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多学科知识一体化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有企业评价内容。要保证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是指单设的理论课程成体系,一体化课程也是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1.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学管理改革(刚性管理与柔性化管理)
(五)“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
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的措施
提高获得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数的要求和措施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比例逐步增加。
师资队伍建设预期目标和监测点要具体,不仅有人数、还要介绍清楚规格、能力等,如聘用专业双带头人的企业专家和校内专业带头人的标准表述。
(六)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有新机制、新模式,要支撑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新建实训室主要设备计划表)
校内实训基地的设计应当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教学场所的布局要做根本性调整,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设计实训室,实训室不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应能构建职业与学习集成的情境。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名称、数量、功能、生产性或仿真模拟性质等。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主要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有具体名称、实习内容和学生人数等。
(七)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社会服务要明确具体服务内容(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及效益。
(八)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校企共建为学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服务的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最初重点是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课程网站的建设,要发展为行业资源库。
四、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简要介绍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运行管理、建设资金等保障措施。
五、专业建设经费预算
包括建设项目所需经费预算的说明
专业建设目标和专业建设内容的各个方面都要有可实施可检测的监测指标。
目标的表述不能只是采用文件化、理论性、普适性语言,目标能够进行量化表述的,要有量化指标,还应有质量描述,体现示范性。要提炼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较为清晰的思路、模式和具体做法,展示学校亮点。